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热议全国两会胜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3/06 浏览:

3月4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平台,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纷纷热议两会召开和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黄海涛: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着力推进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建设,坚持扬优势,补短板,聚合力,持续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以思政课建设为龙头引领大思政工作不断深化。首先要强化政治建设,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其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练就过硬育人本领三是要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的青春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锦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不断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学理化阐释强化理论武装。要抓住学生特点,以经典文献为依据讲出理论的深邃,以发展脉络为重点讲出历史的厚重,以中外比较为方法讲出视野的广博,以生动实践为根基讲出思想的鲜活,推动课程教学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其次,要以校内外结合丰富实践路径。实践是增强本领的途径,我们应当以‘在路上’的方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要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学习通道,通过实境研学、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最后,要以数字技术拓展思政场域。新时代思政课要大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等,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使抽象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不断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白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份子,更觉重任在肩。新征程上,我们将结合专业优势,深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积极投身思政课改革与宣讲。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将通过深入各学院、团支部开展集中化、互动式宣讲,将两会精神第一时间传递到青年群体中,用“青言青语”传递党的声音。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黎: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非常关注本次两会的召开,尤其关注本次会议在教育方面的新要求新部署。听完刚刚结束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再次被鼓舞,概括起来谓之“三心”。首先是信心。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要积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令从事教育的我有了更强的信心和动力;其次是决心,面对未来的挑战,作为思政课教师,只要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就一定能实现育人目标;最后是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需要我们所有思政课教师沉下心、静下心,专心致志的讲好每一堂思政课,把本职工作做实、效果做优。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实际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瑛:本次两会,以新动能、 新机遇、 新启迪为主旋律继续开拓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足够的定力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国际公共产品,引领更多的国家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展现出了大国担当和胸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21世纪的时代化、中国化发展创新。做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会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会把两会精神传递给学生让青年一代认识到中国的强大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认识到青年一代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敏:认真听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感受到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报告以一组组数据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面临各方压力迎难而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党和人民不断奋斗、实践进取的韧劲、干劲和闯劲,并进一步明确指明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凝聚发展合力、以实干践行庄严承诺的精气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立足于本职工作继续进一步学习贯彻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佩:这两天两会的召开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科技创新领域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国家之间的竞争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博弈,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方向。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常常出现破圈爆火的前沿科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自动驾驶、3D房屋打印等技术常常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们不觉得科学技术是远离人们的科学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白无论是深度求索还是智能机器人都是在国家战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庞大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创造出来。对于未来我们更期待中国自主企业不断冲击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创造出更多服务人民的科学技术产品。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丽君2025年两会大幕徐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尤为关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标定了奋进坐标。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创新驱动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在人工智能深度变革教育生态的今天,我们既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更需筑牢思政教育生命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面对乡村教育振兴、产教融合深化等议题,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辩证统一始终是破题关键。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肩负着培根铸魂的特殊使命。当数字技术重构教学场景,我们更应以思想浸润回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之问。通过打造有温度的思政"金课",在青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让专业成长与精神成长同向同行。躬耕教坛,矢志不渝。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勇担使命,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晓霞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大会不仅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的骄人成绩,还明确了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报告不仅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把准了教育领域存在的急需改进的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感教育使命的重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人才不可或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力争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绵薄之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宋莉:2025年3月5日学习了李强总理作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总体感受就是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充满信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特别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方位扩大需求,这是首次提出,全方位不但包括优质供给,要老百姓花钱买的开心、花钱买得到,例如优质的养老、教育、培训、家政等,同时也要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的意愿,这就要增加收入,扩大投资,有效投资,例如在服务业、新兴产业方面创造,提升就业,增加优质的供给,政策支持和改革同步实施,优化消费环境,让老百姓花钱花的放心,有一个敢于消费、愿意消费、有效供给、优质的生态环境,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薇通过认真听取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和部长答记者问,我深刻感受到了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一系列重要任务。这些任务不仅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期望。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苟青青在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中,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盛大开幕,瞬间成为全民瞩目的焦点,各大媒体平台也都被两会相关话题霸屏。这场盛会不仅承载着过去一年的发展成果总结,更描绘出未来前行的清晰蓝图,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会议期间,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重中之重。报告中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引发各界广泛讨论。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精准研判。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仍崎岖坎坷,贸易保护主义阴云不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能展现出如此底气,设定这样积极且务实的目标,彰显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与潜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同样是两会的高频词。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从中国科大成功研发105比特“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到天津大学首创稀有人参皂苷生物合成技术,这些成果正是我国在科技前沿领域不断突破的缩影。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产业升级。当然,前行之路并非坦途。国际形势波谲云诡,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两会的召开,为我们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它让我们看到国家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智慧,也让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次两会是时代的风向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发展画卷。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持续关注两会动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学生石咏馨:春风浩荡,万象更新。202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使命在肩,以热切的目光关注这场盛会,以赤诚之心感悟时代脉搏。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优异答卷。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稳就业”“保民生”“促创新”等关键词,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特别是教育领域“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推动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思政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让青年学子在课堂上更真切地触摸到真理的力量。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更激励我们青年大学生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审核:黄海涛)


关闭

友情链接: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神禾二路101号 

联系电话:029-81530130   

邮编:710100

邮箱:ssydzb@snsy.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