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以“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的创新精神,精心打造“党政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释理论、一线教师导学思、青年学生践真知”的“四联教学法”,成功将“形势与政策”课程雕琢成启迪心灵、培育担当的思政“金课”,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范例。
构建“四联”育人矩阵 解锁思政新篇
学院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问题,精准回应学生关切。
高位引领,党政干部传“实”经。学院邀请深耕改革一线的党政干部走上思政课讲台,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改革经验,剖析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学院通过源自实践一线的鲜活案例,将抽象的政策文件转化为生动的百姓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国家政策对社会民生的深远影响。
深植学理,名家大师解“真”道。学院联动20余位社科名家成立“学术顾问团”,通过名家大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拓宽思想视野。如邀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民兴以历史纵深丈量时代经纬,在世界市场的广袤图景中锚定丝绸之路这一文明坐标,为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开辟独特的诠释路径。
深耕课堂,一线教师架“桥”梁。学院骨干教师团队创新推出“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将党的大政方针转化为200余个贴合青年关切的问题。通过翻转课堂、对分式课堂等创新形式,打造充满活力的思想交流平台。学院青年教师杨佩研发移动式户外教学宣传设备模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深融实践,青年学子悟“真”知。学院组织学校学生成立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中小学、乡村、科创园开展实践活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运用大数据绘制“乡村振兴指数”;生物食品与化学学院学生深入乡村进行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音乐学院学生创作的《那年枣花香》《我的院长妈妈》等原创作品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
达成“三位一体”成效 助力全面发展
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在思政课的引领下,学院学生牢固树立了扎根基层的志向。4年来,毕业生选择赴基层就业,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和“三支一扶”的比例逐年提升。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达98.7%。
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编写《思政课程教学案例集》。4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12项,出版《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等专著11部,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
社会传播主流声音。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00后”成员用方言快板、动漫短视频等创新形式传播党的声音。此外,运用新媒体制作的“青年学子讲四史”系列微思政课,网络播放量超过170万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探寻守正创新密码 凝练教育智慧
持续创新,驱动教育变革。从“翻转课堂”到融入前沿技术的“元宇宙教学”,从绘制“政策图谱”到建设“智慧教学空间”,学院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创新,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课堂辩论,让学生在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中提升思辨能力。
“知行合一”,构建育人闭环。学院构建“学—研—讲—用”四阶育人链,在“学”中夯实理论基础,在“研”中培养问题意识,在“讲”中深化认知认同,在“用”中践行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育人理念指导下,学院学生深入西咸新区调研,与青年教师合作讲思政课,获省级思政课大练兵展示“团队能手”称号。
未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以“四联教学法”为重要抓手,深化“大思政课”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党的创新理论带着“热气、灵气、地气”走进青年心中,为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书写更加辉煌的育人篇章。
(王锦东 黄海涛)